阿米巴內部定價:怎樣做才能避免內部不公?
曾經,有兩家企業,同時聽了某位阿米巴經營導師的課,開始引進阿米巴經營,但是最后結果卻大相徑庭,A企業業績上升,B企業業績倒退到五年前。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我們來看看B企業的情況:
B企業引入阿米巴后,開始內部模擬定價,但是企業家無法核定所有的定價,于是讓每個阿米巴小團體上報自己的價格,當然他們還附帶了定價依據。
阿米巴的定價依據是什么?
要么是成本加成法,要么是外部標桿比對法,反正什么有利于自己就選什么價格作為依據。領導也不可能對每個阿米巴報上來的“單位時間附加值”進行比較和驗證,也就很快就通過了。于是,企業開始正式運行阿米巴模式。結果可想而知,內部為了各自“利益”,開始爭論不休,該有的團隊和協作精神消失了。
為什么會產生這樣大的結果差異呢?
終究是源于不正確的定價模式。那么究竟怎樣來決定各阿米巴之間的賣價呢?首先從最終賣價向前推算,由此決定各工序的價格。某種產品的最終賣價向前推算,由此決定各工序的價格。但是如果某個部門因為買家高,核算收益可觀;與此相反,某個部門應為買家第,無論怎么努力還是虧損。阿米巴之間出現不公平,就難免爭吵。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在決定價格的時候,做出最終判斷的經營領導人,必須有能力給出各方都能接受的公平的定價。同時,為了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斷,對價格有決定權的經營領導人必須兼備有關勞動價值的社會常識。比如銷售電子設備需要百分之幾的毛利,做這種事臨時工或者鐘點工每小時的工資是多少等等。平時要熟悉相關行情,這是很重要的。
為什么需要這些知識呢?我們看下面的情況。
例如本公司生產一種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有多道技術要求高的工序。假設其中有一道工序a是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的作業。按照原則來講,公司內部買賣在定價時,要讓各工序都能得到大體相同的“單位時間附加值”。因為本來就是高附加值的產品,所以定價時就可以讓各道工序都獲得很高的“單位時間附加值”。這么做的話,從事單純作業的阿米巴a當然就可以得到非常高的“單位時間附加值”。
但是如果將這道工序外包,價格就十分低廉,與此相比,阿米巴a所得的份額就太高了。同樣的工作,如果阿米巴a的價格是市場行情的幾倍,那么,阿米巴a就不用努力就可以賺的很多。與此相反,別的工序如阿米巴b需要高技術能力,考慮到今后的設備投資等,要追加許多費用,所以應該給予更多的“單位時間附加值”。在這種情況才,如果經營領導人具備有關勞動價值的社會常識,就不會讓阿米巴a獲取暴利,能夠作出適當的調整,依據市場行情給阿米巴a一個合適的價格。
所以,在各阿米巴之間定價時,對各阿米巴的狀況了如指掌的經營領導人應該按照勞動價值的社會常識,對各阿米巴所需要的費用、老李做出正確的評價,然后設定適當的公平的賣價。